当前位置:泪倾城>都市言情>民国重案六组> 第469章 翠青山清泉
阅读设置 (推荐配合 快捷键[F11] 进入全屏沉浸式阅读)

设置X

第469章 翠青山清泉(1 / 2)

“朱广闻唱在书房饮酒么?”我询问道。

“老爷睡眠不好,通常他晚饭时不会饮酒,而是会在书房小酌,这样借着酒劲回到卧房后便能睡着。”苏礼伯瞟了眼茶桌那边,随后对门外喊了句:“钱三儿,去打来些给老爷冲茶的水来。”吩咐完,苏礼伯看向我说:“我不太习惯如此对话,不如您移步到茶桌这边,品一品我所冲的茶如何?”

“不过您的茶若我来品,怕是会浪费掉。我对茶艺知之甚少,也不懂品鉴。”我摊了下手如实说。

“无妨,懂茶会品者本就不多。”苏礼伯走了过去开始准备,他先用煤炭将桌旁的小围炉点燃,随后便说:“老爷在书房时,多会坐在这个位置,看着窗外发呆。”苏礼伯指了下旁边的座位,又看向窗外:“今夜似乎有些阴天,否则能够顺着窗户看见天边漫天星辰。老爷时常静静品茶,遥望远方发呆。”

“那晚也是如此?”我朝窗外看了眼,询问。

“基本如此,老爷那天喝得稍多了些,等我过来准备冲茶时,他从书桌前起身,摇晃着身子,一个踉跄差点摔倒,还好扶住了桌子。我急忙过去,搀扶着老爷过来,他还打趣说上了年龄,酒量也有所减。也着实如此,老爷年轻时喝上两三壶也不会醉到打晃。”苏礼伯说完,门外刚才所叫的钱三儿轻敲了几下门,然后拿进来铝壶,将其放在一旁,紧接着又退了出去。

苏礼伯将铝壶直接放在围炉之上,先前点燃的煤炭已经升温。“水是山泉水,离北都百公里外有坐翠青山,山上有座清泉,泉水源源不断。翠青山被人谣传住着一位神仙,之所以有这种传说,原因是翠青山下有个村子,住着二三十户人家,无论是战争年代,还是和平年代,村子并未遭受到战火牵连,而且村里老人多活过百岁,而且据说有为村中老人活了二百年,他出生时还是康熙大帝在位。”

我略显吃惊:“真有人能活这么久?”

“据说这位老人从康熙盛世,也亲眼看见了清朝的衰落,从雍正、乾隆、嘉庆,到最后一个宣统皇朝。清朝存在了将近三百年,这位老人就见证了二百年,据说光绪听闻此传言还亲自去光临过这村子,并提了名字为‘长寿村’。只可惜老人经历了李朝历代,却葬在了清朝,未迎来民国。”苏礼伯一边烧水,一边清洗茶杯,不紧不慢地说:“溥仪即位,国号宣统,第一年那位老人便去世了,距今已经去世二十多年,快三十年了。”

“你煮茶这水,便是来自翠青山吧?”我询问。

“茶与水息息相关,我遍访山河大川,寻找水源,却始终找不到合心意之水源,最终便来到了翠青山下。有一年老爷途经此处,便要看看光绪皇帝题字的长寿村,于是便入了村。但那时村里老人难超百岁,最长寿的便也九十几岁,但光绪在石碑上所提的字我研究过,确认无误。”苏礼伯淡淡一笑:“老爷未见到百岁老人,却闻茶香而来,亲自品了由这清泉之水所冲泡出来的茶水,便伸手称奇。按照老爷的说法,那日离开长寿村后,便再也无法饮下别的茶,没几日老爷便再访长寿村,势必要将我带回宅院。”

“是朱广闻从深山之上将你接回了北都?”水入茶,一股清香扑鼻而来。

“算是吧,长寿村无人懂得茶道,而老爷讲述的头头是道,分析得句句在理。知音难寻,我便跟他下了山。”苏礼伯轻叹了口气:“从那后我便负责了老爷的茶饮,只负责这一件事儿。”

“我们似乎聊得有些跑题了,还是谈谈朱广闻自杀之前的事吧?”苏礼伯冲茶工序十分多,很多我并不懂是何用意,也不敢多言。如我多是将茶叶末扔进茶缸,倒上热水焖上一会儿,便喝了起来。这种喝法在苏礼伯这儿,粗野至极。

“抱歉,是我言多了。”苏礼伯看了眼,随后继续专心冲茶。他在冲茶时,将怀表拿出来放在了一旁,每一步都严格控制时间,在他身上冲茶成了一门可欣赏的艺术:“那晚老爷连连叹气,我询问是否遇到了什么麻烦,老爷却摇头,说自己唯一惦念的,就是我的这一口茶。贪恋人间的唯一念想,这些年不管遇到了什么事,只有我的茶能让老爷静下心来,也能让他放下满身疲惫,变得轻松释然。”

“可既然他如此说,你没有多想?”我看着喝不到口的茶询问。

“因为这话我并非第一次听见,自从留在老爷身边的这二十几年,他曾无数次说过类似的话,譬如为了这口茶水也要活着,亦或是担忧无法在喝上如此美妙味道等等。也曾说品上这一口,死了也值,不白来人间一趟。”苏礼伯说着端起茶杯,放在了我面前。

如此费事的一口茶,终于递到了我面前。我端起闻了闻,随后品了口,并未对茶做出品鉴。恐怕无论我说什么,也达不到苏礼伯的要求,于是继续谈论:“那朱广闻写遗书时,你在身边么?”

“那晚遗书并未放在书桌之上,而是放在了下方抽屉里。是老爷出事后

上一章 目录 +书签 下一页